春秋时期,秦国有个人叫孙阳,因为一眼就能辨认出是好马还是劣马,所以人们都称他为“伯乐”。伯乐写了一本《相马经》,并画上了各种马的图,用以记载他相马的本领。伯乐有个儿子,不如他一样聪明,但却想成为他这样厉害的人。于是,伯乐的儿子将《相马经》背得很熟,此时他认为他的本领像他父亲一样高超了。
一天,伯乐的儿子在路边看到一只癞蛤蟆,他想起《相马经》里一句话:额头高、眼睛亮、蹄子大,就是好马。再看这只癞蛤蟆,除了蹄子稍微小点,其他特征倒是很符合“好马”,于是他将癞蛤蟆抓回了家,并兴奋地对伯乐说:“父亲快看,我找到了一匹好马!”伯乐知道儿子愚笨,哭笑不得地说道:“你这只马太爱跳了,不好骑啊!”
这就是成语“按图索骥”的出处。伯乐的儿子根据语言和图画来找好马,结果错将癞蛤蟆当作马带回了家,很显然,他就是不知道变通,不能将理论的知识转化成实际的应用,自然也不能找到真正的好马了。